在地缘冲突加剧、大宗商品剧烈波动的市场环境下,实体企业正面临供应链安全、需求疲软和技术升级三重挑战。昨日,安粮期货董事长韩文辉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期货市场通过价格发现、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功能,正为实体企业构建“稳预期”的重要屏障。然而当前企业运用期货工具仍面临人才短缺、品种适配不足等六大瓶颈,亟需通过扩容细分品种种类、创新服务模式等举措破局。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,安粮期货创新推出“期货+期权”组合策略和双轨库存管理机制,为产业链企业提供精准风险管理方案。
破解套保难题 亟需多方协同
今年以来,随着地缘冲突加剧、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。韩文辉认为,当前实体企业面临三大核心挑战:一是供应链安全与成本压力。俄乌冲突、中东局势等地缘政治冲突不断,导致全球供应链不稳,能源、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。这种不确定性增加了实体企业的采购成本和库存管理难度。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,纷纷设置关税壁垒、出台贸易限制政策,企业需频繁调整战略,增加运营成本。二是市场需求疲软与竞争加剧。传统市场增长放缓,同质化竞争严重,实体企业产品附加值低,价格战频发,导致利润率较低。三是技术升级与人才短缺。实体企业需加大在AI、量子计算、生物制造等领域的研发投入,但中小企业资金有限,难以承担高昂的研发成本。缺乏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,导致战略决策滞后。
他向记者总结,当前实体企业利用期货工具对冲风险仍面临六个“瓶颈”:
一是人才储备不足,期货交易操作复杂度高。例如,制造业、农业企业普遍缺乏熟悉期货套保策略、合约设计、交割规则的专业人才。
二是内部培训机制缺失。多数企业未建立系统的期货知识培训体系,员工对期货工具的理解停留在“高风险投机”层面,难以制定科学套保方案。
三是资金与风控能力受限,保证金占用压力大。特别是农业企业受季节性资金周转影响,难以持续维持期货头寸保证金。例如,某大豆加工厂在期货市场建立套保头寸后,因现货销售回款延迟被迫平仓,错失价格保护机会。
四是风控体系不完善。部分企业未设置独立的期货风控部门,套保比例、止损线等关键参数由业务部门自行决定,易演变为投机行为。
五是市场流动性与品种匹配度不足,区域性品种覆盖有限。部分小众金属(如钨、钼)交易量低,难以满足大规模套保需求,被迫通过场外衍生品市场对冲,增加信用风险。
六是基差风险难以管控,制造业企业常面临期货与现货价格联动性弱的难题。
韩文辉还透露,目前实体企业对期货行业的服务期待包括产品创新与定制化服务,推出行业专属合约等。如制造业企业呼吁设计“短周期、小批量”期货合约,降低中小微企业参与门槛;场外衍生品工具开发。如农业企业期待期货公司开发“价格保险+期货”组合产品,将天气、疫病等非价格风险纳入保障范围;建立企业培训体系。行业协会可指导期货经营机构,为制造业、农业企业提供套保策略、财务核算、税务处理等专项培训,提升企业综合运用能力;优化市场基础设施,扩大交割库覆盖。如在中西部产业集聚区增设农产品、工业品交割库,降低企业交割成本;加强跨市场监管。例如建立期货与现货市场的联动监管机制,打击操纵市场、内幕交易等行为,维护公平交易环境等。
创新推出组合策略
量身定做风险管理方案
谈及今年以来安粮期货在满足实体企业需求、尤其是服务中小微企业方面的实践,以及是否有突破性模式时,韩文辉介绍,安徽省将新能源产业定位为重点产业,安粮期货在服务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时,借助多种创新策略与业务模式,助力企业应对市场风险,实现稳健发展。而且,公司从价格风险管理、库存管理以及产业协同发展等多个维度入手,为新能源企业提供了全面且专业的金融支持。
首先是创新价格风险管理策略,为新能源产业链企业量身定制“期货+期权”组合策略。以碳酸锂为例,其价格波动极大,严重影响新能源企业的成本控制与利润核算。安粮期货利用该组合策略,借助“成本利润+库存+基差”三位一体定价模型,精准把握市场价格走势。当碳酸锂价格波动时,通过期权保护帮助企业规避库存贬值风险,同时利用期货合约锁定合理的采购或销售价格,成功化解了企业面临的价格波动风险,保障了利润空间。
其次是构建双轨联动库存管理机制,利用“期货虚拟库存+现货物理库存”双轨联动机制,新能源企业可依据市场价格预期和自身生产经营计划,灵活调整两种库存比例。在碳酸锂价格预期上涨阶段,企业适量增加期货虚拟库存,减少现货采购量,降低资金占用成本,避免因现货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大幅增加;而在价格预期下跌时,则降低期货虚拟库存,增加现货库存,确保生产原材料的供应稳定,同时利用低价现货进一步降低成本,实现了库存管理的优化与成本控制。
打破“泛化”困局:
让期货工具真正适配产业“胃口”
从期货公司角度出发,当前服务实体经济仍面临多重堵点。“期货市场品种覆盖与工具设计存在‘泛化’倾向,难以精准匹配……”韩文辉建议,应从扩容细分品种种类、降低参与门槛、优化流动性和完善风险分担机制等方面破局,切实提升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。
品种与工具适配性不足、难以覆盖细分产业需求是韩文辉认为的第一个堵点。他说,实体企业的风险敞口往往聚焦于细分领域,但期货市场品种覆盖与工具设计存在“泛化”倾向,难以精准匹配。此外,细分品种缺失现象明显。如新能源产业链中,光伏级多晶硅、动力电池用氢氧化锂等核心原料尚无对应期货品种,企业只能通过工业硅、碳酸锂期货工具间接对冲,基差波动导致对冲效率下降。据他了解,合肥某动力电池企业用碳酸锂期货对冲氢氧化锂成本,2024年基差波动幅度达12%,额外增加成本约800万元。
而且,场外期权等定制化工具虽灵活,但门槛过高,中小微企业面临“双高”困境。一是保证金与手续费占其流动资金比例超15%(远超大型企业的5%)。二是对手方信用风险难以承担(缺乏合格担保主体)。而标准化期货合约的设计对中小企业不够友好,例如部分农产品期货的交割单位为10吨/手,远超家庭农场的5吨/批的实际经营规模,导致参与门槛过高。
二是企业认知与专业能力短板,形成“想用不会用”的梗阻。“实体企业对期货工具的认知仍存在‘两极分化’。”韩文辉说,60%的中小微企业将期货等同于“投机工具”,不少企业负责人都认为“与其花精力搞套保,不如赌一把现货涨价”,将套保与投机混为一谈。而且,专业能力不足。90%的中小企业缺乏专职风控人员,如安徽某农业合作社在参与大豆套保时,因误判基差方向导致套保亏损,反而强化了期货风险高的偏见。
三是期货行业服务能力与产业需求存在“错位”。“期货公司的服务供给尚未完全匹配实体企业的个性化需求。”韩文辉说,突出表现为服务同质化:80%的产业服务集中于铜、螺纹钢等期货主力品种,对细分领域的研究不足。以及服务深度不足:多数服务停留在“开户指导+套保公式”层面,缺乏对企业生产周期(如农业的种植/收获期、制造业的备货/销售期)的结合,经常出现企业因合约期限错配导致对冲失效。
对此网上正规实盘配资网站,韩文辉建议,首先是扩容细分品种种类。如联合相关产业协会推动氢氧化锂、光伏级多晶硅、氧化镨钕等新能源细分品种上市,优化合约设计(如将农产品期货交割单位降至5吨/手,适应家庭农场规模);其次是工具普惠化。开发“小额标准化场外期权”(如10万元起投的铜期权),引入地方政府风险补偿基金分担信用风险,期货公司与银行合作推出“套保+融资”组合产品(用期货头寸质押降低融资利率);再次是流动性优化。对远月合约实施做市商补贴(如沪深300期权的做市商制度),鼓励产业客户参与连续交割,提升长期合约的流动性;最后是完善风险分担机制。设立国家级衍生品风险准备金,对极端行情下的套保亏损给予适度补偿,增强企业使用期货工具的信心。(本专栏由中国期货业协会、中国证券报联合推出)
易投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